2013年3月5日星期二

莫言得獎 翻譯有功


  莫言得獎、翻譯有功——10月11日晚,當莫言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中國籍作家的消息傳來,不少中國網友向陳安娜表示感謝,稱贊“好的翻譯是作品的重生”。
  在中國當代小說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譯介至國外的數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長篇都被翻譯成外文,其中《紅高粱家族》有16種譯本,長篇小說《酒國》有6種,《豐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等都有各種譯本。文學研究專家普遍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耀,也是國際文壇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肯定,而這其中,莫言作品的譯作家們功不可沒。
  莫言作品翻譯最多也最精確
  諾貝爾文學獎開設以來,獲獎作家多來自歐洲和北美。莫言之前,亞洲僅有印度的泰戈爾、以色列的阿格農和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四位獲獎者。1913年,印度詩人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詩作最初多由孟加拉語寫作,由泰戈爾本人親自譯成英文後才獲得世界性贊譽。可見,語言問題是文學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制約因素,而譯者的水平直接影響原作的文學魅力、藝術水准。
  在如今的英法主流閱讀市場上,莫言作品的翻譯既是中國作家中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這使得莫言在今年奪標之前,就在歐美文壇享有廣泛的聲譽,縈繞在他頭頂的獲獎呼聲一直不低。
  目前,中國文學在歐美得到的譯介仍不廣泛。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吳洪認為,翻譯是中國作家作品走向世界舞台的最大阻礙因素。“從目前情況來看,國內外譯中有大量翻譯人才,但中譯外的力量嚴重匱乏。譯文社及其他從事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專業出版社,引進翻譯了大量國外優秀作品,但幾乎不涉及中譯外,主要原因就是無法保證中譯外的質量。
  文學翻譯在語言更在藝術
  今年,與莫言並列奪獎呼聲最高的還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事實上,村上春樹在中國擁有大量讀者,這其中,翻譯亦起到了關鍵作用。10月12日,村上春樹最主要的中文譯者林少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文學翻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既能成全一個作家,也能毀掉一個作家。文學翻譯的特殊性在於,它既關乎譯者包括母語和外語在內的語言功力,更在於譯者的文學悟性和藝術感性,能否准確傳達文學作品語言背後微妙的藝術信息,從而再現原作的神韻和意境。”
  林少華則這樣形容,翻譯是在路上的藝術,“永遠向原作無限接近,但沒有百分之百的純淨水”。
  多渠道拓展譯者隊伍
  “基本情況是根本找不到,偶爾可以找到一本已經非常意外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中國文學作品能被擺在歐美書店最顯眼的位置。”吳洪認為,長期以來,語言成為中國作家作品走向世界的制約因素。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文化及中國現當代文學,並非西方讀者認知的主流文化,他們不關注也不太重視中國文學。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望讓更多西方讀者關注中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他還建議,可以在外國留學生中發掘和培養中國作品的翻譯者,通過提高稿費、提供出版平台等方式,吸引這些熱愛中國文化、有一定漢語能力的外國留學生,承擔起把中國文化、中國文學介紹出去的“媒介”重任。
  “我們不要急於求成,文學走出去不同於出口商品,這是緩慢的過程。”作為中國作協副主席,莫言曾就“文學走出去”話題發表看法:“今年翻譯一百本,或者明年一本沒翻譯,對世界沒有任何影響,世界可能會以上百年作為一個周期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文學。譯介可以是多渠道的,漢學家也要主動發現,興趣化、個性化的翻譯更有意思。作家同行們也應該互相推薦,利用國際講壇等各種形式積極主動地向認識的漢學家推薦介紹同行作品。”